
基于材料语言创新的生活物用设计
材料具有直接“记忆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重新审视产品设计中的物质基础,并在材料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视觉角度对材料进行研究。将材料,工艺,产品设计三者糅合贯穿起来。
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就可以带来产品形态和视觉体验的变化,随后带来的是使用的变化和情感表达的变化。其中以树脂、水泥和晒干茶叶渣为主要材料做研究实践,尝试作出在满足坚固特性的同时能够具有通透性,并且具有环保意义的产品材料。
一/调研背景及设计构思
二/材料选择及材料语言研究
三/产品草图建模 及概念解析
-/材料与产品形态的综合情感表达
四/设计表达
-3d打印模型及硅胶模具制作
-材料试验及半成品 经验总结
-成品展示
-品牌化logo及相关衍生品设计
一、调研背景及设计构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废弃物品的社会里”设计师Chih-Chia CHANG相信。而她的作品Myself, my life and my trash正是契由这个想法发展而来的。
CHANG认为我们理解和定义废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本身,而事实上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消费和浪费承担相应的责任。于是CHANG以她自己作为蓝本,描绘了未来废弃物品再创造的可能性。她把自己日常丢弃的废品收集起来,经过分类整理,加工成新型复合材料与工艺品。
CHANG坚信崔拉·夏普(Twyla Tharp)所言,“每一样东西都是原始材料。每样东西都是有关连的。每样东西都是有用处的。每样东西都能够纳入我的创造力。但没有适当的准备,我没办法看见,保存,以及使用它”。



-
设计构思
我一直在思考符合产品实际功能性同时,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引起情感体验的产品是怎样的,并且能够用上目前具有设计前瞻性的新材料设计。所以本次设计我想利用更多的实验性操作来完成。
我选择了平衡为这次设计的主题。人类的行为与视觉经验具有密切关联的。格式塔理论解释了我的眼睛对一个事物及对象的理解是一个综合的体验,而不是我们所见的叠加,它还包括我们以前对该事物及对象曾经有过的感受。平衡感对我们的视觉判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类在观看任何东西时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
我选择材料创新的形式来设计生活物用品。其中我使用了水泥、环氧树脂、茶叶废渣(晒干)用作主要设计材料,做材料理解重构。如何让熟悉的材料陌生化是我一直想要研究的方向,我会在将水泥、树脂和茶叶废渣相结合的同时考虑视觉的平衡,让材料之间互相搭配融合。树脂和水泥的结合,可以让产品材料在满足产品坚固特性的同时能够具有通透性。结合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如茶叶渣,在加强美观性的同时,增加了一种废渣处理方式,并且能让材料更加具有层次感。基于材料的运用,融入生活物用品设计中,使产品更具有表现力。

设计流程图
二、材料选择与材料语言研究
1.环氧树脂
材料特性
1)早期调研:
我选择使用树脂为其中主要材料之一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现环氧树脂主要用于涂料行业和电子行业。该材料在5℃-35℃长期室内保存性能稳定。收缩性低、化学稳定性、尺寸稳定性、耐霉菌等的材质稳定性说明该材料可以被用作为产品材料。
环氧树脂又可作为粘合剂,可粘接各种材料,所以与材料的结合比较容易并且能加强材料整体的稳定性。
可塑性强,透明度高,可灌制及加工成各种形状,也可调配有夜光效果、透明和不透明的各种颜色等。有比较大的创造空间。
关于材料的制作流程和工艺:
主要的固化阶段主要分为三部分
操作时间:可操作时间是固化时间的一部份,树脂、固化剂混合之后仍然是液体,可以继续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可操作时间相对来说较长,要在可操作时间内完成对材料的实验。
进入固化:在这个阶段不能对其进行任何干扰。它将变成硬橡胶似的软凝胶物,因为这时混合物会局部固化,所以中间过程不能触碰模型,容易造成变形。根据室内温度的不同,大约需要20-24小时基本凝固
最终固化:环氧混合物达到固化变成固体阶段,这时能砂磨及整型。这时已不易产生变形,在这时环氧树脂约有90%的最终反应强度,因此可以除去固定夹件,仍需将它放在室温下维持若干天使它继续固化。
2)实验所得:
搅拌混合过快容易产生气泡,敲击容器壁或底部,可以排出气泡。棍子底部制作成风扇形,旋转木棍来混合,可以产生较少气泡。
3)部分失误及原因:
材料配比不对,或者混合容器内有水,和水接触后,容易产生不干半凝固的状态。
未固化状态的环氧树脂具有粘合性,和很强可塑性,所以比较适合在最后加入树脂。如果最早加入树脂固化后不能和别的没有粘合性的材料紧密贴合。
2.水泥
材料特性
1)早期调研:
水泥制品的强度较高,耐湿、抗冻,散热良好,但是抗腐蚀性较差。
使用水泥种类:高强清水泥 水泥:水 100g:45g 根据气温湿度的不同,至少需要10小时的时间初步凝固。
水泥的固化过程类似于树脂,在初步脱模定型之后实际上还要多放置几天,等水分完全蒸发以后,才会更具有稳定性。并且在水泥粉和水混合之后,也要敲击杯壁和杯底,让气泡排除,才能更具有稳定性。
但是因为冬春温度较低,并且湿度较大,为了能够相对减少完全固化时间和加强水泥的强度,所以适量降低了水灰比以及加入提高强度矿物掺合料——硅灰和超细矿粉。这样不会显著影响凝结时间,但能够大幅度提高早期和后期强度。
2)实验后所得:
为了得到更丰富的视觉效果,我尝试了不同的染色。先是用茶水染色,但效果不佳,后用天然矿物粉染料,但最终效果也成色不好。最终选用了丙烯染料。
3)部分失误及原因:
一、直接与未完全干透的水泥接触容易导致水泥泡发状态。
解决方案:
a.待水泥凝固成型后,在表面铺一层薄树脂,等待20小时之后,再继续加入剩余的树脂。
b.考虑时间成本的节省,可以在水泥材质初步凝固时在上面铺上一层石膏。因为石膏硬化时间短,且与树脂接触不会出现和水泥一样的泡发状态。
二、水泥裸露在外面的部分,不耐磨、不耐腐蚀。所以会在水泥材质半成品外侧添加一层薄树脂,可以在最后起到涂层的保护作用。
3.晒干茶叶废渣
中国人爱喝茶,不管是平时朋友做客或者自己在家,都会用茶叶泡茶喝。日常场所中的茶叶废渣和部分工厂茶饮料制作与功能成分的提取产生大量的茶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茶渣中仍含有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和营养物质,所以大量茶渣的再利用也渐渐得到重视,被应用于饲料、肥料等各个方面。但在设计的角度来看,茶叶作为一种自然材料,若融合现代艺术,同样的也丰富了产品材料的表现形式。我在实验中主要收集了这些在泡茶后水壶中剩下的茶叶废渣。但茶叶废渣中含有水分,容易影响树脂的固化,所以需先太阳曝晒几天。然后进行废物的再利用,加强产品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且在水泥中加入晒干茶叶废渣,也增加了装饰性。将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相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部分失误及原因:
尝试了用茶水的颜色染色水泥,但效果并不明显,且即使是不同品种的茶叶,做出的颜色差别也并不大,不能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实验中得到的意外效果:
但将茶叶与刚混合的水泥融合,会发现茶叶因为碰到水,起到了对水泥的颜色晕染的染色作用,丰富了水泥颜色的层次。
材料结合的意义(材料语言的结合)
材料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材料的认知,材质的组合与表达,材质的应用与表现方面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将透明环氧树脂和水泥在视觉和材质特性方面进行结合。
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又可以分光感和观感两个方面。
光感:经过加工,有着良好的光泽的透明树脂材质,利用透明材料可以增加空间的广度和深度,透明材料在空间的感觉是开放的、轻盈的;而不透明的水泥材料则是封闭的,具有厚重感和隐秘性。是一种视觉的碰撞,打破材料的社会属性,增强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且多层次的结合,让人第一眼无法直接看出材料的组成,达到使熟悉的材料陌生化的效果,耐人寻味,从而引起观看者的主动思考。
观感:观感材料本身具有的纹理会直接影响观感,纹理中水平的、垂直的、斜纹的、交错的、曲折的等式样,会引起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将水泥和树脂相结合的时候,又要注意纹理的搭配,以及纹理一定的随机性,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趣味性。
从材质特性角度看,两种特性完全不同的材质相结合,在相结合时不会互相冲突,并且能够将各自的特性相结合。在增强产品整体稳固性同时,具有通透性。
材料的不同质感的结合也是材料层次增添的一个部分。光滑的树脂材料,给人以一种舒适感,若是磨砂的表面,也能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而粗糙的水泥表面和部分茶渣易带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保留部分水泥的粗糙质感,丰富触感的层次。
三、产品草图、建模、渲染效果及其概念解析
我以生活物用品为设计产品范围,设计系列产品。
产品形态设计的总体特点: 用了多个几何图形,用不平衡的视觉效果去达到视觉平衡,用不平衡的几何个体来组成平衡的整体。
香薰蜡烛
几何形体上用了倾斜的倒锥体,用圆球作为支撑。为增加香薰的容量,在侧面用3D打印透明树脂边框。


扩香石杯
三个叠加错位的圆柱体,用侧面的圆球和串连的柱状几何来平衡视觉中心点。叠加的最底部的圆柱是实心,以便稳固产品的重心。上面两个圆柱是连接在一起的空心几何,里面用来放置扩香石。


漏斗花瓶
在斜切的圆柱体内,内容为斜剖面漏斗状,底部以圆球支撑。底座是底部中空的圆台,可以增强花瓶放置的稳固性。花瓶内的花可以倾斜放置,外侧圆柱为透明,可以更好看到里面的结构。


平衡杯
将正常的杯子倾斜,但是杯子底部仍然是水平于桌面,底部以球支撑。


-
产品形态概念分析
平衡、虚实相生。
设计中的平衡是一种稳定状态,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理论(Gestalt),该理论旨在解释人类的行为是如何与视觉体验产生关联的。格式塔理论解释了我的眼睛对一个事物及对象的理解是一个综合的体验,而不是我们所见的叠加,它还包括我们以前对该事物及对象曾经有过的感受。平衡感对我们的视觉判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格式塔理论关于平衡的原则阐述了人类在观看任何东西时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
我以平衡为主题,在将水泥、树脂和茶叶废渣相结合的同时考虑视觉的平衡,让材料之间互相搭配融合。寻找产品之间的连接点,表达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平衡关系。利用多个基础的几何形状组合结合,用视觉设计的平衡效果,来达到一种内心平衡。是一种自我”与“规则”之间的平衡。自我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社会的适应性在于对自我的表达不要将“自我”与“自我规则”作为一个对抗,从外界来看,那本就是一个整体。将材料的情感和平衡的主题相契合,打造一系列具有独特生活物用品美学的产品。
四、设计表达
3D打印模型及硅胶模具制作
材料实验

材料实验半成品展示
![]() | ![]() | ![]() |
---|---|---|
![]() |




































剩余边角材料的处理-配饰设计


关于材料与产品形态的综合情感表达
情感化产品设计既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情感化的体现是增加生活物用品附加价值的手段之一。物用品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产品,情感化生活物用品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渴望自由的生活
精神需求和审美的转变导致消费需求的转变,也是马斯洛需求中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要求。情感化物用品立足于人们对情感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
单个材料对应语言
就从单个材料来看水泥坚硬而冰冷的特性,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所以使用该材料的产品都是偏工业风,给人一种简洁现代感的,因为水泥是一种人工的材料,所以在可持续设计中,经常会和一些自然或者是再利用的材料进行结合对比,来带给视觉冲击的效果。
而树脂作为一种透明的人工材料,给人一种可以穿透的空间感。透明材料在雕塑领域是在空间上的拓展,延伸虚实空间的概念,去有效表达品艺术家的情感意图。并且与不透明材料的相结合,更是增加了空间维度,使得内部更为丰富。
茶叶渣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常见有机生活垃圾,是一种天然,并且生活化的材料。也是在材料进行结合时,材料语言的重要表现材料之一。因为具有天然和生活化两个特点,起到了放松人心情的作用。
根据情感化设计的其中两个层次进行研究
1.本能情感体验
形色刺激:
外形用了不平衡视觉效果的产品形态,寻找产品之间的连接点,表达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平衡关系。利用多个基础的几何形状组合结合,用视觉设计的平衡效果,来达到一种内心平衡。是对自我情绪或者心理的调整。
颜色是以灰色调的粉和蓝紫作为基调,搭配透明空间延伸感,同时有着温暖的城市色调,是一种情绪式感受方式。让人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产生温馨的感觉。
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的对比搭配结合,融入到生活物用品中,可以营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氛。是在满足坚固特性的同时能够具有通透性,并且具有环保意义的产品材料。
2.反思情感体验
自我形象的表达:
材料结合的方式、材料的比例和颜色分配可以是按照心情更换的,可以表现不同时刻的不同生活态度。情感化物用品立足于人们对情感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
对物及其使用方法的领悟:
生活物用品根据产品使用方式和形态的不同,都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视觉体验感。
人与自然的意义 :
可持续性的材料结合尝试,环保理念的象征。
在通过对材料语 言的设计上,接近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设计关系。
成品展示





品牌化logo及相关衍生品设计


logo设计想法
将材料半透明质感和产品平衡主题相结合,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已知是实,未知是虚,取名为未已。
第一个方案将已未两字填满圆,月圆缺有虚实的意思,所以将盈凸月和残月两个月相的圆缺相结合进行变形。
第二个方案将“未”字分成的几个部分进行变形拆分,然后将“已”融入图形中。用色彩的明暗度对比区分,满足虚实的意象。
我最终选择方案二来继续深化。
将中英文的文字和logo相结合,我最终采用和logo重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然后将“未已两个中文字用了两种不同明度的灰色,更加突显虚实相生的概念。英文名称“Nriehaility”由英文单词Nihility
(虚无)和Reality(现实)组成。将字母颜色也区
分不同明度,在让效果更明显的同时,可以让英文名称的含义更好理解。
在字体上我希望能够看起来更加现代一些,所以选择了第二种作为最后的logo效果。




相关衍生品设计
香薰蜡烛防尘纸
